返回

OVERBOOKED:

2020年1月16日

OVERBOOKED:

Installation view, OVERBOOKED: A Special Project of BOOKED: 香港藝術書展 2020.

OVERBOOKED: 的特備節目 BOOKED: 香港藝術書展 2020

項目負責人:何苑瑜 | 項目策劃:朱珮瑿與何苑瑜
2020年1月16日至28日


「OVERBOOKED:」將展出九位國際藝術家的作品,包括Fiona Banner aka the Vanity PressKarl Holmqvist松本俊夫Aleksandra MirMai-Thu PerretKay RosenAïda Ruilova曾建華尹麗娟

展覽作品的創作靈感主要源自具象詩,以及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20世紀相關藝術運動和其他擺脫語言純文字概念的非理性思想。藝術家嘗試融合不同方式進行創作,於形式與概念、文本與行為、時地與感官之間遊走。作品亦透過出版過程的多個層面營造全新的私密空間,從單方向或多方面探討自我表述的各種形式以及重塑社會現實的能力。

「OVERBOOKED」亦有書籍展覽的環節,當中包括大館當代美術館的藝術家書籍圖書館。圖書館為大館重點藝術項目之一,主要收藏亞洲藝術家書籍,作爲學習和研究資源,免費向公衆開放。「藝術家書籍」是指藝術家以書本作為媒介所創作的藝術品,通常限量發行,有時甚至是獨一無二的作品,從而挑戰傳統書籍的概念、内容和形式。

1. 書籍展示

具象詩的書籍、「OVERBOOKED:」受邀藝術家之出版物及來至大館當代美術館藝術家書籍圖書 館的書籍。

2. 曾建華
(b. 1976, based in Hong Kong)
Workers/Actors In The World Theatre, 2020
Video, projector, television, carpet, armchair, cushions, bookshelves, books and light bulbs
Dimensions variabl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Commissioned by Tai Kwun Contemporary

香港藝術家曾建華在這部委約新Workers/Actors In The World Theatre將文字廣泛注入裝飾的圖 案,使之佈滿展覽場地。他把場地佈置成優雅的 環境,內有地毯、椅子、燈和投影在一面獨立牆壁上的室內佈景,卻以影像和文字的調度,揭示 這種家庭場景所隱含的矛盾。世俗的元素通過藝術家和其他作者的文本進入其中,電視熒幕上則 播出法國導演尚盧·高達於1967年拍的《週末》和《中國女》的片段,同時現場也擺放了從大館的藝術家書籍圖書館挑選的出版物,更加強了遍佈場地的差異感。

3. Kay Rosen
(b. 1943, based in Gary, Indiana & New York, US)
LEAK, 1997/2020 
Paint on wall
675 x 1275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Sikkema Jenkins & Co. and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美國藝術家Kay Rosen一心玩弄文字遊戲,利用 字體、顏色和位置,加強她那以文字為本的作品 在整個展場的效果。在《 L E A K 》( 滲漏 )中,她將FLOOR一字正面畫在牆腳處,而 ROOF一字則倒著畫在天花板下方,於是「地板」向上,而「屋 頂」向下。這兩個字確定了參觀者所在的空間,無論是如實指出還是作為隱喻。細看之下,ROOF 中的O和F之間隔了一段距離,令字母L好像從天 而降,成為貼著地板的那個FLOOR字的一部分。 Rosen通過語言形式的遊戲,同時訴諸字面意義和觀眾的感受,為多層次的閱讀、詮釋和理解創造更多可能性。

4. Karl Holmqvist
(b. 1964, based in Berlin, DE) 
Hong Kong Wallpaper, 2019
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
Wall: 336.4 x 594 cm; Platform: 168.2 x 297 x 40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Commissioned by Tai Kwun Contemporary

來自柏林的瑞典藝術家Karl Holmqvist最新的特定 環境裝置《香港牆紙》,突出了他的手寫筆記和素描。展覽包括他的詩作、輔以歌詞及1970年代 後期美國藝術家Paul Thek的教學指示,全都以影印海報方式覆蓋了牆壁和平台。Holmqvist善於運用逆轉、重複和文字遊戲,為受約束的語言尋找另一出路,因為無論對作家、聽眾,甚至語言本 身來說,要求直線邏輯及語法正確,都是不必要 的束縛。他的藝術家書也會同場展出,另外他還會在書展舉行一場詩歌閱讀表演「似乎一直持續嗎?」

5. Aïda Ruilova
(b. 1974, based in New York, US) 
Countdowns, 2004
Two-channel colour video with sound transferred to DVD 1'23"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美國藝術家Aïda Ruilova自言她受過的影響,有法國新浪潮電影、恐怖片以及參與死亡金屬樂隊 Alva演出的親身體驗。《Countdowns》(倒數) 與她其他多聲道錄像及投影作品呼應,都採用了 快速剪接、緊貼鏡頭、緊湊敘事、重複語句和刺耳聲音,這些已成為她的作品特色。這次,由黑 暗森林到橋底,利用不同環境作為數字出現的背景,儘管沒有一次完成整個循環,又再從新開始。 結果產生這部極度懸疑,又帶有緊迫感的錄像,刻畫出強烈而超現實的恐懼和焦慮時刻。

6. Fiona Banner aka The Vanity Press
(b. 1966, based in London, UK) 
Phantom, 2015
High definition digital film 9'28"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

2012-13年,居於倫敦的藝術家 Fiona Banner 大量收藏與戰爭有關的照片和短時效物品。她聽說 很少人以影像記錄「此時此地」發生的事,她將 英國小說家約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1899 年) 化身為一本用高級亮光紙印刷的雜誌,並找來 馬格蘭通訊社著名攝影師 Paolo Pellegrin,憑他 在剛果工作的豐富經驗,到倫敦為這本小說拍攝 插圖,借用康拉德這本關於戰爭和人類狀況的重要著作,把該書所描述的剛果變成今日鏡頭下的倫敦。該雜誌除了在一個大型藝術家書展重點展出外,更成了這部影片《魅影》的主角。我們看到那份雜誌被一架無人機追著,仿佛在街上拼命逃跑。藝術家所有這些作品一貫帶出語言的二重性及矛盾衝突。

7. Fiona Banner aka The Vanity Press
(b. 1966, based in London, UK) 
Intermission, 2018/2020
Printed polyester flag 656 x 800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

「中場休息」可以是句號、章節間的間隔、一段空白時間或一次好好的休息。難怪,居於倫敦的藝術家 Fiona Banner 原來在三十年前就想拍部電 影,只有「中場休息」這個詞在銀幕閃動,影片沒有完成,等到2018年,這閃動的詞就變成了一面飄動的旗幟。旗幟是黑底白字,用大寫字母印上「中場休息」,旗子幾乎覆蓋了它懸掛其上的整面牆壁。旁邊就是她是數碼短片《魅影》,雜誌頁的翻動暗示旗上的單詞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種回環的投影,甚至可因其長方形及黑白色調而被視為一部電影,甚至像旗子被風吹那樣活動起來,成為一部「活的動畫片」。

8. 尹麗娟
(b. 1961, based in Hong Kong) 
China Pictorial, 2019
Ceramic: 22 × 19 × 4 cm Video: 76'16"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Karin Weber Gallery, Hong Kong

尹麗娟在《國家記憶》中,使用傳統的陶瓷技術來描繪歷史和時間的物質化。她的信仰逐漸遠離 小時候身在中國的紅色背景,這件作品就是她以紀念方式,打破童年的幻想。她在收集到的《人民畫報》所有封面的結集本上逆時序仔細塗上釉,然後將整套雜誌拿去窯中燒製,書頁都化 作灰燼,只留下了一頁頁精緻的鏤空陶瓷片。該 份雜誌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獲准出版的四本刊物之 一,刊名由毛澤東親筆題寫。封面由最新到最舊塗起,它們燒成陶瓷書的過程也顯示在尹麗娟拍的錄像上,鏡頭則是往後倒放,依照了封面的年代順序。畫報上的照片所記錄的歷史,一頁頁地出現在我們眼前,不過只有當這本雜誌的內容都被銷毀時,藝術家的記憶卻以陶瓷書的形式保存下來。

9. Mai-Thu Perret
(b. 1976, based in Geneva, CH)
An Evening of the Book: 3 Films by Mai-Thu Perret, 2008
Holes and Neon: 19'28"
The Book: 15'33"
Dance of the Commas: 10'44"
Black and white films transferred to DVD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athieu Copeland, London

Mai-Thu Perret 是瑞士藝術家,擁有法國和越南 血統。 她的跨界藝術實踐融合了女權政治、 文學 文本、自製工藝及20世紀的前衛和激進藝術運動, 如結構主義、 達達主義, 還有她對包浩斯設計和東方宗教的興趣。《書之黃昏》 是她以多種形式創作的長期作品《水晶前沿》(1999-2016年) 的一部分, 顯示了她「 對書的焦慮」, 這幾部短片融合了「 她對現代主義運動的尊崇, 藉此質疑個人和集體的身份, 探索人格和物體在其置身的文化和社會系統所發揮的作用, 還有烏托邦的性質、 革命和儀式的強大力量。 」

10. 松本俊夫
(b. 1932, d. 2017, JP)
Everything Visible is Empty, 1975 
16mm film transferred to HD video
8'
Courtesy of Postwar Japan Moving Image Archive

松本俊夫(1932-2017)是1960年代日本前衛運動的重要人物, 也是電影導演和電影理論家。 正當廣播電視和五花八門的媒體開始滲透社會時, 他就製作了自己的實驗作品。 《色即是空》將佛教祈願中用日語片假名和漢字寫成的經文, 與印度 佛教宇宙觀的各種圖像並置排列。 作品明亮的閃爍和重複畫面, 營造出超越世俗的氛圍, 令觀眾被符咒般的活動影像迷住。 松本除了拍攝擴張電 影和實驗紀錄片外, 還替新理研映畫公司拍了實驗短片《銀輪》(1955年), 並與日本實驗藝術團體「 實驗工房」合作。

11. Aleksandra Mir
(b. 1967, based in London, UK)
Raindrops keep fallin' on my head, 2020
Durational drawing performanc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Commissioned by Tai Kwun Contemporary

居於倫敦的藝術家 Aleksandra Mir 說:「我用 Sharpie油性筆來標記我的時間和繪畫, 如同在一 場脆弱的表演過後留下痕跡, 在迷失中尋找自己 的出路。 」 Mir利用這種日常書寫工具, 採取集體標記製作形式, 經常作各種出版試驗。 她在這 件《 雨水不斷落在我頭上》 搜集了和水與下雨有關的影像。 她的作品往往規模龐大, 是和助手團隊合作而逐步成型, 只有這樣持續不斷地與公眾共同創造, 才有可能實現。 她在香港第一次的委約作品, 運會用這種集體創作方法, 在整個「 BOOKED:香港藝術書展」中持續進行一場繪畫表演, 連同她的藝術家書籍, 作為特備項目 OVERBOOKED:的一部分。

地點:
3/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