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時間表

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歷史

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悠久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中葉。當中部分建築物始建於英國殖民統治初期,並與香港社會同步發展。

至今,該建築群已成為中區核心地段中獨特的低密度歷史文物區。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於1995年被列為法定古蹟,進一步肯定了建築群的歷史價值。

圖片來源: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

威廉.堅上尉被委任為首席裁判司,負責建立、執行和維護香港的法律和治安,並監督香港首座裁判司署和監獄的興建。

圖片來源:The National Archives

殖民地警隊正式成立,梅理成為警察總監,並建議改建監獄及裁判司署。

圖片來源:The National Archives

香港人口急劇增加令治安變差,監獄爆滿,因此囚室需求上升。政府遂決定於域多利監獄範圍興建「放射型」囚倉,增加監獄容量。

殖民地警隊規模擴大,第一代中區警署由威靈頓街遷往現址。1864年,營房大樓正式落成,用作總警署。中區警署建築群開始同時發揮警署、裁判司署及監獄的功能,成為本港執法核心。


1893年,港督威廉.羅便臣爵士批准擴建監獄,並於1897年及1901年分別拆除域多利監獄部分放射型囚倉,只留下T字形建築,同時興建新建築物。

圖片來源: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

第三代中央裁判司署於1914年間落成。新建築設有兩個法庭,並於1915年4月展開首次審訊。

圖片來源:圖片來源:古物古蹟辦事處

警察總部大樓落成,面向荷李活道的立面細節具有權力象徵的設計。

監獄由新成立的監獄署負責管理。

前越南領袖胡志明被逮捕並囚禁於域多利監獄。


1937年,隨著囚犯被遷至新落成的赤柱監獄,域多利監獄短暫關閉,後於1939年重開,監獄部分位置被改成域多利羈留中心。

圖片來源: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

1941年12月,中區警署建築群被日軍轟炸,後更被日軍佔用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於戰後進行修葺,在加建新建築物後重新運作。

1967年香港多處發生暴動,警隊調動防暴隊伍處理騷亂,並於前中區警署設立指揮室,負責安排防暴隊伍的飲食、休息、當值時間以及住宿。不少與暴動相關的案件都在中央裁判司署審訊,而域多利羈留中心則負責收押因上述案件被扣留的人士。


1967年,域多利羈留中心改作域多利收押所。1977年,荔枝角收押所開始運作,域多利收押所被重新命名為域多利監獄。

圖片來源:古物古蹟辦事處

中央裁判司署於1979年正式結役後,建築物在1980年被用作最高法院附屬樓。1984年,原中央裁判司署建築結束其作為法院的功能,後來警隊和入境處曾分別把辦公室設於該大樓。

由於非法偷渡來港的內地人數量大增,港府宣佈於10月23日起取消「抵壘政策」,並把24日至26日訂為特赦期,之後偷渡抵港的內地人不會被批予香港身份證。10月27日,入境事務處域多利中心正式於建築群啟用,作為處理非法入境者遣返程序的地點。

圖片來源:古物古蹟辦事處

監獄署正式易名為懲教署,反映本港懲教理念的發展。建於19世紀的更樓於1984年被命名為紫荊樓並用作中途宿舍,供獲釋而須受監管的女性所員入住。

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被列為法定古蹟。

圖片來源:懲教署

前中區警署和域多利監獄分別於2004年和2006年結役。


2008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賽馬會公佈活化中區警署建築群的非牟利計劃。

賽馬會文物保育有限公司以非政府機構(NGO)形式成立,以「大館」為營運名稱展開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活化工作。

大館開展口述歷史收集工作,訪問曾在建築群工作的退休職員,以及與建築群關係密切的人士,包括中西區街坊。

2018年5月,大館 — 古蹟及藝術館正式分階段向公眾開放。

大館榮獲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