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不夜館 2019

放映與座談 | 重慶全球

讀詩會:何麗明 X 鄭竹文

電影放映及空間現代音樂表演

One ear to hear - on(h)(e)ar)

Elvia Wilk的《橢圓》與生態不動產的未來:與謝天穎座談前的誦讀會

富士康頻率第三號——爲三位明顯爲華人的表演者而作

不吐不快: MC仁帶你從嘻哈玩到原聲音樂

封面之下:藝術出版調查

妙演靈音: MC仁原音演出

封面之下:藝術出版調查 —— 焦點節目

《來來去去》第一號:與 Shane Aspegren和Suitcase Institute 參與自發儀式

放映與座談 | 重慶全球

夢之夜遊:與MERRY LAMB LAMB 浪遊

後後-後藝術群《地產廣告雜誌--紙上談床》發佈會

譯者亦即觀者又如演者:同吳彥一起再譯概念藝術

《無名被告》:Tyler Coburn朗讀

「交叉/轉移」:陳泳因手作書坊

藝術不夜館-滅世創世:災難與日本藝術 椹木野衣講座

藝術不夜館:《虎父無犬子》放映 + 利志達對談

藝術不夜館:莎拉·摩里斯:無內無外(當代文藝研究學會研討會)

藝術不夜館:放映會及講座|排演博物館

《拾圍安歌》首映及座談會

許煜新書發佈會

藝術不夜館: Influenzers 你我相隔(多麼遠)鄭得恩表演工作坊及策展人郭瑛講座

叮螫:蚊子的世界

曹斐作品《監獄建築師》放映會及藝術家分享環節

藝術不夜館: Influenzers 你我相隔(多麼遠)鄭得恩表演工作坊

藝術不夜館:《Come to Me, Paradise》電影放映會以及與藝術家Stephanie Comilang 對話

旅行的書:《14歲與世界與邊界》新書發佈及讀書會

藝術不夜館:「女巫出現時刻」座談會

藝術不夜館:性別的暴力(從香港角度探討)座談會

【藝術不夜館】 藝術家之選:《活死人之夜》與徐世琪對談

藝術不夜館:eteam作品—鍾馗.地府重塑 木偶戲

藝術不夜館:陳捷棋之《K歌法庭》

藝術不夜館:「傳染與衛生」座談

藝術不夜館:CMHK香港視界

藝術不夜館:《懶腰》飯局之終極大派對

日期及時間

2019年8月17日 11am-1:30pm

地點

賽馬會立方及營房大樓03-206室

費用

免費

簡介

合辦
亞洲藝術文獻庫

節目分兩部分,內容圍繞因王家衛作品《重慶森林》(1994)而聞名於世的尖沙咀重慶大廈。重慶大廈是亞洲與非洲各國商人的匯聚處,住客國籍多元,被人類學家Gordon Mathews定位為全球化研究的另類範式。

節目第一部分為王博和潘律合導的《湧浪之間》(2019年)之選段放映。電影第三章「鋼鐵玻璃建築」介紹了現時重慶大廈錯綜複雜的社會意義及建築特色。該片被形容為一首政治詩,以全球化資本主義下的典型城市作框架,主力探討香港流通系統。

來自藝術及建築史、人類學和文化研究等領域的專家將出席第二部分的座談會,審視重慶大廈自1961落成至今、從原本的豪華住宅轉化為「低端全球化」中心的發展。

第一部分:
電影《湧浪之間》(2019)選段放映,隨後兩位導演(王博、潘律)將與藝術史學者孫先勇對談。
時間:早上11時
地點:賽馬會立方

第二部分:
Roberto Castillo、Innocent Mutanga、成美芬及蔡宇鳴(Ming Tiampo)對談,由詹明慧主持。
時間:下午12時30分
地點:大館當代美術館 藝術家書籍圖書館 營房大樓03-206室

本活動將以英語爲主,設有英語至粵語即時傳譯

活動費用全免,歡迎公眾參與。


王博

藝術家、導演,工作生活在紐約布魯克林。他大學期間就讀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獲物理數學學士、宇宙學碩士。後就讀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攝影、錄像及相關媒體專業,獲純藝術碩士學位。作為藝術家,他的作品在包括古根漢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莫斯科車庫當代藝術博物館、瑞士真實影展、東京影像論壇電影節、倫敦當代藝術中心論文電影節、韓國非軍事區紀錄片電影節、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廣州時代美術館、布魯塞爾BOZAR當代藝術中心等一系列機構展映。他是羅伯特弗拉哈迪研討會2013年Fellow,同時是2017-2018年光州亞洲藝術中心-荷蘭皇家藝術學院聯合駐留藝術家,2016年新加坡南陽理工當代藝術中心駐留藝術家。他目前任教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視覺與批判研究系和藝術史系。

 

潘律博士

潘律博士於2015年8月加入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出任助理教授一職。潘博士是德國拜羅伊特大學跨文化研究碩士和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她曾在柏林科技大學和哈佛燕京學社,和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18)擔任訪問學者,並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擔任駐場研究員。潘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現當代中國、東亞及歐洲的都市文化、視覺文化及藝術、創意產業及城市、現代性理論、文學、電影、文化記憶以及媒體理論。她曾獲得的獎項包括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獎學金、香港大學李嘉誠獎以及太古獎學金等。

她是兩本英語專著 《In-Visible Palimpsest: Memory, Space and Modernity in Berlin and Shanghai 》(Bern: Peter Lang, 2016) 和《Aestheticizing Public Space: Street Visual Politics in East Asian Cities》(Bristol and Chicago: Intellect/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5) 的作者。她同時也是一本由Bridge21出版的關於東亞創意產業和都市空間學術合輯《Politics and Aesthetics of Creativity》的合編者。她曾於眾多國際文化和藝術刊物如《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Continuum》, 《Public Art Dialogue》, 《Creative Industries Journal》, 《European Journal of East Asia Studies》, 《 Journal of Cultural Research》,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Journal of Visual Art Practice》以及國內領先學術刊物如《中國現代文學叢刊》以及《文化研究》發表研究成果。

在學術研究之餘,潘博士也積極參與藝術和電影的創作。她參與創作的作品曾在第十屆上海雙年展「城市客廳」單元、韓國DMZ紀錄片電影節和深港城市/建築雙年展(2017-18)等展出。電影與錄像作品包括《港城三記》(2016)和《瘴氣、植物、外銷畫》(2017)。2016年底,她受邀於德國柏林的Center for Art and Urbanistics 擔任為期二個月的駐場藝術家。2018年,她和王博合作執導的電影《瘴氣、植物和外銷畫》獲得日本東京「影像論壇電影節」的優秀獎。

 

孫先勇

孫先勇是吉隆坡馬來亞大學的高級講師,集中研究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東南亞的藝術和視覺文化,其他研究興趣包括早期現代、殖民及現當代時期亞洲的全球藝術流動、建築和視覺文化、拉丁美洲和東南亞的文化網絡和比較架構,以及亞、非洲的抽象及現代主義。孫的博士論文探討了1950至1970年代在新加坡/馬來亞、印尼、泰國及菲律賓的戰後左傾藝術運動之空間視覺實踐。投身學術研究前,孫曾在東南亞現當代藝術領域擔任策展人,亦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出版、採用同行評審制的新期刊《SOUTHEAST OF NOW: Directions in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Art in Asia》的聯合創刊人兼編輯之一。孫是馬來西亞設計檔案館的團隊成員;該資料庫專門整理二十世紀視覺文化的檔案,並進行相關研究和教育工作。

 

Roberto Castillo

Roberto Castillo(陳古城)是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自2006年起一直在亞洲生活、工作並進行研究。除文化研究外,陳亦涉足新聞學、國際關係、政治科學和歷史等學術範疇。2009年,陳在北京擔任新華社分社編輯,對日漸增多的居中外籍人士及其跨國聯繫產生興趣。自2010年以來,陳一直對活躍於廣州的非洲人進行文化研究,並營運「非洲人在中國」(Africans in China)網站。

 

Innocent Mutanga

Innocent Mutanga是駐香港的津巴布韋企業家,積極提倡社會正義,致力鼓勵公眾關注弱勢社群需求,了解其生活環境。Mutanga為新晉人類學家,曾到多個發展中國家遊歷,後來在香港合辦「流浪之聲」、「香港非洲中心」及「和諧香港」三個社會企業,謀求解決不同弱勢群體所面臨的問題,對象包括難民、女性外籍家庭傭工、非華裔性工作者和LGBTQ族群的少數族裔人士。

 

成美芬

成美芬是香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暨研究生管理委員會主席,同時也是上海及香港偏建建築設計事務所(SKEW Collaborative)的創辦人之一。成亦是Docomomo HK(「記錄與保護現代建築運動」香港分會)的創始成員,並在2017年新加坡建築師學會的新加坡建築節中擔任聯合總監。成身為建築師和建築歷史學家,著作探索各種學科間的交匯和建築學中的代理問題。其最新著作《頑強之城:發展的歷史、地圖及建築》(暫譯)將於2020年出版,內容探討香港的城市韌性及建築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蔡宇鳴

蔡宇鳴是加拿大渥太華卡爾頓大學藝術史系教授暨文學藝術與文化比較研究所所長,專研究跨國先鋒派藝術,曾撰〈日本具體派:將現代主義去中心化〉(2011)一文,並於2013年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聯合策劃了「具體派:燦爛的遊樂園」展覽,並以此獲得國際藝術評論協會(AICA)獎。蔡過去的出版著作探討了全球化與藝術、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義,以及因紐特人和日本版畫的關係,目前正撰寫《Decentering Modernism》和《Paris from the Outside In: Art and Decolonization》兩本書,前者以跨學科和方法論的方式分析世界藝術研究,後者則以巴黎為交匯點,研究全球現代主義的歷史條件。蔡在全球現代主義和非殖民化方面的興趣和專長皆與此研究項目密切相關。 

 

詹明慧
詹明慧(Alice Ming Wai Jim)是加拿大魁北克省滿地可協和大學當代藝術教授和民族文化藝術史大學研究講座教授。作爲一名藝術史學家、策展人和文化活動組織者,她的研究興趣包括當代民族文化和全球藝術史、媒體藝術、國際藝術展覽和明辨性策展研究。2018年,她與人協同編輯了RACAR秋季特刊《什麼是明辨性策展?》(What is Critical Curating?)。作爲Artexte文獻中心當代藝術研究獎得主,詹明慧與人一同在滿地可召集了2019年全球亞太藝術交流研討會(GAX)——“當代藝術中的亞裔原住民關係性”。她當前的研究計劃包括亞裔加拿大藝術史和亞非原住民未來主義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