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不夜館 2019

One ear to hear - on(h)(e)ar)

讀詩會:何麗明 X 鄭竹文

電影放映及空間現代音樂表演

One ear to hear - on(h)(e)ar)

Elvia Wilk的《橢圓》與生態不動產的未來:與謝天穎座談前的誦讀會

富士康頻率第三號——爲三位明顯爲華人的表演者而作

不吐不快: MC仁帶你從嘻哈玩到原聲音樂

封面之下:藝術出版調查

妙演靈音: MC仁原音演出

封面之下:藝術出版調查 —— 焦點節目

《來來去去》第一號:與 Shane Aspegren和Suitcase Institute 參與自發儀式

放映與座談 | 重慶全球

夢之夜遊:與MERRY LAMB LAMB 浪遊

後後-後藝術群《地產廣告雜誌--紙上談床》發佈會

譯者亦即觀者又如演者:同吳彥一起再譯概念藝術

《無名被告》:Tyler Coburn朗讀

「交叉/轉移」:陳泳因手作書坊

藝術不夜館-滅世創世:災難與日本藝術 椹木野衣講座

藝術不夜館:《虎父無犬子》放映 + 利志達對談

藝術不夜館:莎拉·摩里斯:無內無外(當代文藝研究學會研討會)

藝術不夜館:放映會及講座|排演博物館

《拾圍安歌》首映及座談會

許煜新書發佈會

藝術不夜館: Influenzers 你我相隔(多麼遠)鄭得恩表演工作坊及策展人郭瑛講座

叮螫:蚊子的世界

曹斐作品《監獄建築師》放映會及藝術家分享環節

藝術不夜館: Influenzers 你我相隔(多麼遠)鄭得恩表演工作坊

藝術不夜館:《Come to Me, Paradise》電影放映會以及與藝術家Stephanie Comilang 對話

旅行的書:《14歲與世界與邊界》新書發佈及讀書會

藝術不夜館:「女巫出現時刻」座談會

藝術不夜館:性別的暴力(從香港角度探討)座談會

【藝術不夜館】 藝術家之選:《活死人之夜》與徐世琪對談

藝術不夜館:eteam作品—鍾馗.地府重塑 木偶戲

藝術不夜館:陳捷棋之《K歌法庭》

藝術不夜館:「傳染與衛生」座談

藝術不夜館:CMHK香港視界

藝術不夜館:《懶腰》飯局之終極大派對

日期及時間

2019年10月24日 7pm-9pm

地點

營房大樓03-206室

費用

免費

簡介

與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與加州大學人文研究所合辦


演出標題爲<on(h)(e)ar)>(讀作:one ear to hear,單耳聆聽)。它概括了作品的策劃立場,即「噪音」、「聲音」、「音樂」的差別。有別於純粹的聆聽感知,策展人Dayang Yraola尋求帶領觀衆到更厚重的知覺空間。具體來講:當我們面對噪音時,該問的是:「我可以承受多大聲浪及多久的聆聽?」;對聲音:「我在聽什麼?」;對音樂:「它想說什麼?」。聲音藝術家卓穎嵐(Wing)、黃仲輝(Sin:Ned)和邱立信將各自以獨奏演示符合刻板印象的「噪音」、「聲音」和「音樂」。這些演奏將發展成爲一種輪奏,互換各自的類型,從而點明這些分類實屬「無中生有」。藝術家隨即將演出歸併爲一場全員合奏。

演出之後將有座談和開放討論,講者為「聲音掏腰包」(soundpocket)創始人及香港Art Appraisal Club成員楊陽、Nina Sun Eidsheim,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赫伯亞柏特音樂學院音樂學教授及《感覺聲音——歌唱和聆聽的顫動練習》(Sensing Sound: Singing and Listening as Vibrational Practice作者、本活動的表演者和<on(h)(e)ar)> 策展人Dayang Yraola 。


邱立信

邱立信在夏威夷檀香山出生、長大,是第四代華裔和日裔移民。他對音樂、即興和自我發現的興趣始於中學時代,時值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喧囂歲月。他是一名多樂器演奏者。他曾在夏威夷大學修習民族音樂學。自1985年進入香港演藝學院任教以來,他一直生活在香港。邱立信是夏威夷和香港多個新音樂團體的創始成員,包括Nuclear Tan、the Pagan Babies、Gain Dangerous Visions、the Pet Project Hawaii、Uncarved Block、集體即興樂團(CIMG)、Little Red Truck、Dancing Stone和Yihk,並與舞團和劇團有頻繁合作。他的音樂和舞蹈作品曾在夏威夷、亞利桑那、三藩市、洛杉磯、西雅圖、猶他、紐約市、瑞士、日本、香港、韓國、臺灣和內地演出。

黃仲輝

黃仲輝(又名Sin:Ned)是一位香港即興藝人、實驗藝術家和噪音師。他認爲自己是一個聲音媒介,一名聲音神祕論的鼓動者,通過混沌、錯謬和極限去搜尋直接和純實在的聲音體驗。他是Re-Records (www.re-records.com)和SECOND創辦人。現爲現場表演系列NOISE to SIGNAL和Kill The Silence藝術節營運人。他曾爲香港傳奇另類音樂雜誌《MCB》(音樂殖民地雙週刊)撰稿人。他的近期演出包括dotolimpic藝術節(韓國,2017)、洛桑地下電影與音樂節(瑞士,2015、2017)和Pop Im Ausland(德國,2016)。他的作品被比利時著名廠牌Sub Rosa選入《中國電子音樂選集》(An Anthology of Chinese Electronic Music)和《噪音與電子楽選集第7輯》(An Anthology of Noise & Electronic Music Vol. 7)。

卓穎嵐

卓穎嵐(又名Chang May Wing Joy)是一位跨領域藝術家,致力於在聲音和其他媒體中融入現代電腦技術,用由此產生的新概念來形成她的作品。她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獲視覺藝術碩士學位(主修藝術創作與延伸媒體)。她的作品在多地展出和/或演出,包括Sonic Environment 2016(澳大利亞布里斯本)、蘇黎世藝術大學(瑞士)、XXX畫廊、22 Degrees North、Connecting Spaces、floating projects、香港浸會大學。現在音樂(Contemporary Musiking Hong Kong)選擇她參加2016年聲音傳輸藝術家交流計劃。近年,她的作品入選Art Central、雅加達藝術博覽會(Art Jakarta)以及即將舉辦的亞洲協會紐約中心三年展。

Nina Sun Eidsheim

Nina Sun Eidsheim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赫伯亞柏特音樂學院音樂學教授。她的著作有《感覺聲音——歌唱和聆聽的顫動練習》(Sensing Sound: Singing and Listening as Vibrational Practice,杜克大學出版社,2015年)和《聲音的種族——非裔美國音樂的聆聽、音色和歌唱性》(The Race of Sound: Listening, Timbre, and Vocality in African American Music,杜克大學出版社,2019年);與人合作編輯《牛津語音研究手冊》(Oxford Handbook of Voice Studies,2019年);(與Josh Kun和Ronald Radano)合作編輯杜克大學出版社的《重解美國音樂》(Refiguring American Music)叢書;獲梅隆基金會獎助金、康奈爾大學人文學會獎助金、加州大學校長研究獎助金和美國學術團體委員會(ACLS)Charles A. Ryskamp獎助金。她目前在與作曲家、小號演奏家Wadada Leo Smith合作一個書籍出版和表演計劃。

楊陽

楊陽是藝術寫作者和獨立策展人。她在2008年創辦非營利組織「聲音掏腰包」(soundpocket),現任該組織藝術監督。2015年,她在香港銅鑼灣一條後巷創立獨立計劃A Walk with A3,以支持藝術存於街頭的權利,以及讓路人與藝術的邂逅成爲一種日常體驗的權利。楊陽現爲國際研究網絡「公共藝術研究學會」成員,定期向網絡研討會和檔案館提交有關地方營造公共藝術計劃的研究文章。她是獨立藝術批評團體Art Appraisal Club(香港)和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成員。近期,她參加了挪威斯塔斯坦萬格當代藝術中心的藝術寫作駐留項目。現於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古典學。

Dayang Yraola

Dayang Yraola是菲律賓大學美術學院助理教授和音樂學院講師。她曾任菲大民族音樂學中心檔案和收藏管理人(2006–2015)。她是荷西馬西遝系列展覽(Jose Maceda Exhibit Series,2013, 2017-8)的策展人;創辦並策劃藝術駐場和交流平臺Project Glocal(2011-5)和Composite Noise(s)(2015-9);以及許多其他的展覽/演出。作爲香港博士後獎學金計劃的獲勝者,她不久前剛剛完成在香港嶺南大學的文化研究博士學業。Dayang的研究課題是香港和馬尼拉聲音實踐施能的條件。

圖像:

作品來自Armand Bacaltos,菲律賓大學藝術部視像傳意系教授,菲律賓大學 Artists’ Circle Fraternity and Sorority 創立人之一。

作品媒介:Mongol #1石墨鉛筆、藥廠贈品便利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