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作為藝術策略有何潛力?若博物館就是舞台,藝術家又該如何排演?是次活動將圍繞以上由倫敦藝術家Marysia Lewandowska(柳思雅)所提出的詰問,放映其最新的電影《排演博物館》(2018年,30 分鐘),並邀來藝術工作者討論他們如何構想、共同創造及推測未來博物館的模樣。
《排演博物館》由柳思雅和駐北京作家陳璽安共同編寫,隨兩名女士之間的對話展開——一位是地產發展商,另一位則是希望建構以藝術家及用家為重心的協作性博物館模式的年輕女性。電影攝於北京、上海及卑爾根,當中收錄了合作社房屋及藝術村的歷史片段。電影深入探討資本流動如何影響近期博物館企劃的規模和野心,亦觸及禮物經濟及文物歸還的議題。隨著鏡頭在廣袤的風景、城中花園的植物特寫和藝術館外的空地間穿梭,《排演博物館》展示了想像、建立及使用博物館的人可如何展現抽離和參與。
亞洲藝術文獻庫邀來三位香港藝術工作者與柳思雅於放映會後進行對話,包括編輯兼作者何思衍、藝術家兼學者黃宇軒以及策展人兼作家楊陽。講座由Özge Ersoy主持,旨在叩問投機作為藝術策略可如何影響公眾對博物館的觀感?博物館又能如何平等地看待藝術品以及藝術家、藝術專業人員、股東及用家所處的社會及經濟環境?
是次活動由亞洲藝術文獻庫主辦,上海紐約大學美術館共同籌辦。
講者:何思衍、柳思雅、黃宇軒和楊陽
主持:Özge Ersoy
活動費用全免,歡迎公眾參與。
以上內容由亞洲藝術文獻庫提供。
適合任何年齡人士
訪客亦可透過以下網站登記:
https://www.anpasia.com/public/event/RegistrationForm/41435A4174444A584B71
何思衍
何思衍現居香港,身兼編輯、作家及翻譯。何思衍現時主理大館的出版物,並曾製作藝術家書籍及其他出版物,並於2019年1月與大館藝術團隊一起策劃了「Booked︰大館當代美術館之香港藝術書展」。何亦是雙語發行的中國及海外當代藝術雜誌《燃點》的聯合創辦人及特約編輯,其文章亦可散見於《Frieze》、《藝術論壇》、《Broadsheet》、《Art Agenda》及《Kaleidoscope》等藝術雜誌。
柳思雅
Marysia Lewandowska(柳思雅)生於波蘭,現為駐倫敦藝術家,重點關注檔案、博物館及展覽的公共功能。柳的作品曾在泰特現代藝術館、當代美術館(Moderna Museet)、新當代藝術博物館、Muzeum Sztuki及白教堂美術館展出。柳亦曾於瑞典國立藝術與設計大學學院(2003–13)、香港中文大學(2014–16) 任藝術系教授,現為倫敦金匠學院藝術系教授。其最近期項目為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2019)應用藝術館的委約作品。
黃宇軒
黃宇軒為香港藝術家、策展人、學者及城市研究者。黃的創作探索與當代城市規劃、行動主義藝術及社會實踐上相關的議題。黃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現時主要研究香港的瘟疫及雨傘運動。
楊陽
楊陽為香港藝術作家及獨立策展人。楊是非牟利機構「聲音掏腰包」的創辦人及藝術總監。楊為公眾藝術協會、香港Art Appraisal Club及國際藝評人香港分會的會員。楊曾榮獲2013–14年度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亦獲選參加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障及促進文化表現多樣性公約的工作坊,現於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經典。
Özge Ersoy
Özge Ersoy 為亞洲藝術文獻庫公共項目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