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不夜館 2018

「藝術不夜館」:「日常邊界 」藝術家講座

藝術不夜館:曹斐電影《霾》放映會

Pre-Booked

藝術不夜館:《NANG》之夜· 電影放映《刀》及雜誌發佈會

藝術不夜館:《我行且歌》蔡明亮的影像與說唱

《懶腰》飯局

藝術不夜館:「張三李四收藏展」討論

藝術不夜館:《光鮮亮麗》· 陳雋然

藝術不夜館:「流動閱酷」野餐會

藝術不夜館:Abyss X 與 City的聲音視覺實驗

藝術不夜館: 曹斐的《監獄建築師》南音和電子音樂現場

「藝術不夜館」:「日常邊界 」藝術家講座

藝術不夜館:《監獄建築師》放映會及對談(曹斐、關本良、關尚智和譚雪)

藝術不夜館: 焦點人物「去日留痕」 莫娜.哈透姆

藝術不夜館 :張英海重工業《此後再無藝談,或者,繼續掙扎吧!》

藝術不夜館:《癌症計劃》放映會

藝術不夜館: Hunni’d Jaws x HCKR DJ

藝術不夜館:「夏日學社」 Rirkrit Tiravanija 教授公開講座

藝術不夜館:「夏日學社」 亞巴斯教授公開講座

藝術不夜館: 《戀愛幻遊》放映會

藝術不夜館:即是,合作

藝術不夜館:與董啟章和蘇詠寶對話

藝術不夜館:《從宇宙到宇宙》聆聽派對

藝術不夜館:香港「床下底」藝術常識問答比賽

日期及時間

2018年9月15日 4:30pm-6:30pm

地點

17座 F倉展室

費用

免費

簡介

「日常邊界」是一個由工作坊和公眾參與項目衍生出來的展覽,將展出鄧國騫(香港)和下道基行(日本)兩位亞洲藝術家的作品。他們透過各種方式,與參與者一起探索日常生活相關的題材,也開始反思何謂日常及其中的邊界。

兩位藝術家先是走進本地志願者的生活,或是在工作坊裡與中學生建立對話,在過程中,他們也思考更多:究竟地理限制和人際關係如何為想像劃下界線?而日常生活和文化傳統又是如何塑造特定的環境和人際關係?是次講座我們將請來藝術家鄧國騫和下道基行,與策展人韋一空及獨立策展人兼作家楊陽對談,從兩位藝術家的創作出發,探索將社會對話轉化成藝術的機會和方法。

座位有限,先到先得,額滿即止。請於大館網站或大館App提前預約。講座將以英語進行,現場設有粵語翻譯。

「藝術不夜館」是大館當代美術館主辦的活動系列,在活動期間,觀眾可在此暢談、高歌、認識新鮮事。逢星期五晚7點,「藝術不夜館」將帶所有觀眾在現場體驗香港當代藝術,與藝術家、作家、公共知識份子與策展人一起參與講座、行為藝術表演以及放映會等活動。

 


鄧國騫,混合媒介藝術家,亦從事獨立策展及寫作,1983年生於香港,於2008及2006年分別取得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藝術碩士及文學士。鄧氏的創作路途的開端,源於對自身原居民背景的不斷探問,繼而發展出對存在本源及親密美學的探索,這些都是緊扣其生命進程與經歷而展開。他將日常生活和私人經驗轉化重構,轉化成各種題材,變成一些秘密的日常故事,與成長、承傳、自由、資本主義、消費主義、自然、政治、規範等相關,從中表達對人和環境的關懷。鄧氏曾參與本地及多個國家的展覽;於2009年獲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優秀獎;2010、2011及2014年入選Sovereign 傑出亞洲藝術獎;2010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視覺藝術);也是2013年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得主。他的作品被廣為收藏,包括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德意志銀行、阿美尼亞莊遜當代藝術、及其他美國、英國、澳洲、新加坡、奧地利、台灣及香港等地的私人收藏。

下道基行(1978年生於岡山,居於名古屋)於2001年取得武藏野美術大學美術學位。他對那些經常被遺忘、被日常生活和憂慮掩蓋的故事尤其感興趣。他的作品既非旨在記錄真實場面,也不是為了把歷史事實存檔歸案,而是通過探索個人和公共的歷史,思考各種日常議題。例如他花了四年時間周遊日本,四處考察砲台、戰鬥機機庫和其他軍事建築遺址,拍成《碉堡》系列(2001-2005)。他也透過拍攝鳥居(日本神社前的牌坊),把日本殖民佔領其他國家期間,留在美國、台灣、俄羅斯、韓國等地的鳥居記錄,出版了著名的《鳥居》系列。下道的作品在日本當地及世界各地的展覽均有展出。他更獲選為第58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的日本代表藝術家,將在2019年出展。

韋一空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美術系系主任及教授。他的研究專注於18世紀及以後的中國畫史,以及在全球語境下中國當代藝術的各種面向。 他先後於巴黎第七大學獲得中國藝術史博士學位、巴黎第四大學(巴黎索邦大學)獲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獲得美術博士學位。 韋一空教授同時是藝術家和作家,曾在香港舉辦多個個展,作品於本地及國際也有展出。他近期出版的著作包括《香港軟實力:特別行政區的藝術實踐,2005-2014》(Hong Kong Soft Power: Art Practices in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2005-2014)和《我喜歡香港:藝術與去疆域化》(I Like Hong Kong: Art and Deterritorialisation)。他自1990年起一直居於香港。

楊陽是獨立策展人、作家和大學講師。她身兼多個角色,負責構思、策劃和研究新節目,幫助現有項目持續發展,也兼顧戰略計劃的管理、監督、實施和發展工作。 近年來,她受到本地、美國、德國、新加坡和澳洲藝術家和學者委託,為展覽目錄、藝術選集和學術討論撰寫批評和評論文章。 2008年,她創辦了非牟利藝術團體「聲音掏腰包(Soundpocket)」,推動聲音藝術的研究、策展及公共教育。 她於2013年獲得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西方和中國經典。